两本钱学森传记的比较阅读

Published: 28 Jan 2011 Category:

  前段时间读了两个版本的钱学森先生传记,一本是中国青年出版社胡士弘版的《钱学森》,另一本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出版社祁淑英、魏根发版的《脊梁——著名科学家钱学森》。读完两本传记,我对钱学森先生的人生历程有了更多了解,除了被科学家精神和风范深深折服外,也从中汲取了些许人生体验与方法论。

  比较两本传记,我更喜欢《脊梁》。胡士弘版《钱学森》的人物传记写法我不太喜欢,它更像是政治宣传式的人物特写,缺少丰富的细节和多角度的描写。这种写法往往先假定某种思想、某个人是绝对正确和完美的,再展开论述,这种不容置疑性让人厌恶。它本质上是以下级为上级立传的角度来写,而非站在独立的位置上忠实记录——作家的伟大之处也许应该就体现在他能超越所处的时代,这种写法显然离这个要求太远了。即使是为公认的伟大人物立传,也不能只写好的一面,把人物塑造成完美无缺,忽视人物的个性缺陷和成长历程,《钱学森》一书就有这样的倾向。真正的自信不需要掩盖缺点,真实记录不仅不会影响读者对人物的感情,反而是人人都有的不完美让人更像一个人,而不是一个符号,这样也能给读者更多启发。

  《脊梁》一书的特点在于对历史细节、人物心理的把握和对人生的思索。从这本传记中,读者能感受到钱学森先生的人生成长历程,他和父母、夫人深厚的感情,他在人生关键时刻的处境,他在科学工作之外的志趣……例如,在描写钱学森的童年教育时,书中写到:

  “父母亲的精心培育以及他们在日常生活中高尚的举止,都使钱学森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悟性很强的钱学森,在父母的引导下,少年时代使显露出与众不同的品格。在他的身上,使人看到父亲钱均夫的正直、敏感,同时也看到了母亲童兰娟的聪颖、善良。他的心地,像是一片没有任何污染的净土,一切都是那样的自然,纯朴,透明,鲜亮。”

  从这样的描写中我们可以明白家庭教育对人成才的关键作用:家庭作为人的第一所学校塑造了人的品质。钱学森先生也不例外,他的性格形成可以从父母身上找到原因。

  又如,在写钱先生的爱好古典音乐时,书中写到:

  ”音乐哲学家,当然是通过他的音乐作品引导人们去窥视一个独特的深层的世界。从这个意义上讲,贝多芬不仅是一般意义上的哲学家,而是广义上的文化哲学家。’贝多芬的最大成就,就是让音符述说哲学,解释哲学,使音乐成为最富于哲学性质的艺术。贝多芬总是用音符寓意托情,启迪人类灵性,感发人类道德和良心。’钱学森夫妇称贝多芬是人类文化艺术史上创造最高层次艺术品的英雄。”

  这样的文字可以看出钱学森夫妇对音乐的深刻理解,我们也能从中感受到科学和艺术相辅相成的关系。

  本书的另一个特点是对名人名言和古语的适当运用,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例如,

  “‘桃李无言,下自成蹊’的古训,使得他的心绪变得非常平静。这样,他的案头,一年四季,鲜花常开不败,他著书立说的激情,也恒久不衰。“   ”古人曾经说过,亲履艰险者知真情,备经险阻者达物伪。经过炼狱的煎熬,钱学森在刚直、豁达的性格中,更增添了几许坚韧。“

  读了这两本钱学森传记和另外几篇钱学森先生写的文章,感到他的经历和品格是值得年轻人借鉴学习的。在同龄人普遍浮躁的当下,回头看看那些老人的人生,一定能给我们以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