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标签和多样化

Published: 30 Dec 2012 Category:

前一段聚会时碰到某位同学还在拿以前的考试分数说事,只不过这次的说法从某某课考了九十几分变成了某某课才刚及格,反正潜台词都是一样的。不禁想起来《浪潮之巅》里的一个观点,那些因为某种优势成功的大公司,往往也被这种优势所限制,难以突破。

我虽然不喜欢抱着分数标准不放,却也不敢说自己逃脱了以类似标准评价人的窠臼。从大学前的考试高分好孩子,到之后的欲做好孩子而不得,我是这种标准的受益者也是失落者。

T大喜欢讲入主流上大舞台,又红又专,学习、社工、文体三肩挑,本来中学时就比较相似的一群人,在这种氛围沉浸久了,价值观念越发单一起来。我们在园子里评价一个人时,往往会贴上个牛人、非牛人的标签,虽然不会明说出来,心里对人的态度却可能因此不同。我们格外膜拜这些短期内可量化标准的优秀者,就会轻视相应标准的落后者。我们做选择是因为这样让我更“优秀”,没有选择是因为看不到好处。

生活本身是多维度的,价值标准单一、以贴标签评价人的做法,乏味而势利。

我突然明白了,为什么我本科上课时看到一个外系同学在拍自己的电影而感到振奋,为什么在校园歌手大赛上听到一个男歌手有些雷人的表演而击节叫好。因为他们在追求主流的园子里显得那么有想法,也因此特别有趣。

最后,推荐一篇文章,来自美国《国家》杂志撰稿人、《新共和》杂志编辑威廉·德莱塞维茨(William Deresiewicz)在斯坦福大学的演讲:《不要在不断的优秀里走向平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