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的力量——8.创新先锋思维导图

Published: 03 Mar 2011

公司的力量——7.各领风骚思维导图

Published: 03 Mar 2011

公司的力量——6.谁执权杖思维导图

Published: 03 Mar 2011

个人知识管理的初步进展

  假期在家时结合《你的知识需要管理》一书,对我的知识管理方法做了一些改进。

书中将知识管理分为学习、保存、共享、使用、创新5个环节,每个人都会有自己欠缺的地方,通过反思自己的学习经历,我在第一个环节的问题恰恰最为严重。

从小我就是那种兴趣特别广泛的人,只要是专业性不太强的书和报刊杂志拿到手多数都会有阅读的兴趣,兴之所至碰到什么感兴趣的就读什么,至于阅读之外的兴趣,学过几天画,弹过几天吉他,练过几天字。这种涉猎广的结果就是许多方面什么都知道一点,所以参加知识竞赛时往往显得懂得不少,但是其实没有一个门类是精通的,一无所长。

上了大学,我的这种特点更是表现的明显:每当开学之初,那种强烈的兴趣和上进的愿望使我给自己找来各种事情做——选课时必修课选够了再选几门选修充实课表,社会工作协会和班里都不能落下,科技竞赛看上去不错也报了名,有好的讲座当然想去听……到了学期中时,自己却被繁重的任务压的喘不过气,最终没有一件事做的让自己满意。

我犯的正是不专注的错误。只顾满足自己的兴趣却忽视了把有限的时间用来积累专长,而专长正是体现自身独特性和价值的地方。书中引用黑格尔的话是这样说的:”一个志在有大成就的人,他必须知道限制自己,反之,那些什么事都想做的人,其实什么事都不能做,而终归会失败。”把力量用在一点,压强才会足够大。

明白了这一点,后面的几个环节也就有了指导思想。未来我的学习会注意分配时间比例,重点关注自己希望积累的领域,同时分配小部分时间在其他有兴趣的地方。具体说来,重点领域是研究生的专业方向网络编码领域,IT技术和产品;兴趣领域如创业、音乐、心理学、文学等等。两方面的时间分配比例还需要摸索,以后会开始有意识的计划和限制自己——比如就读书的选择,如果主业没有完成,再有兴趣的书也先搁置起来。

后面几个环节我所做的基本就是一些小技巧了,大概有这几方面:

1.保存知识:硬盘整理

按照书中的例子,我的硬盘文件夹现在是这样的结构:

  一级目录分成上面四部分,便于查找,同时养成合理命名文件的习惯。查找文件使用一款名叫Everything的小软件,瞬间可以找到想要的一切。

2.整理OneNote和Outlook文件夹,效果如下:

OneNote笔记本设置

Outlook文件夹设置

  3.学习知识:Google Reader阅读材料整理

之前GR中订阅了一百四五十个源,根本无暇阅读,经过一次删减后目前有110个源,但还是太多。现在我阅读时仍然在继续删减和分类工作。

网络阅读速度快,适合获得最新消息和更多人的看法,但终究是浅阅读。我想GR和网页阅读每天半小时足够了,剩下的时间还是要用来读书。

4.学习思维导图

思维导图用来做笔记、整理思路的确有用,前面两篇博文都是用导图的形式。

5.学术软件的使用

这里指的是阅读、写作论文时使用的文献管理软件,现在经验太少,等积累多了再专门写文章吧。

6.博客

勤思考,勤动笔。

Published: 20 Feb 2011

IT行业的创新规律与方法体系

2010年9月3日 东阶 周宏桥 先生

本次讲座是2010年计算机系研究生新生入学教育系列讲座之一。

 


Published: 10 Feb 2011

目标始终如一——如何做一流研究生

2010年9月10日 主楼后厅 清华大学计算系 胡事民 教授

本次讲座是2010年计算机系研究生新生入学教育系列讲座之一。

Published: 10 Feb 2011

哲学的力量 哲学家的魅力——读《管理咨询的神话》

一名牛津大学的哲学博士,经过短短数周的准备拿到了咨询公司的offer,这足以让商科专业的学生们羡慕,而几年的工作时间,使他看透了管理咨询风光外表下的种种内幕,以及管理,这门不知是科学还是学科的诱人词汇的种种局限。不论是书中对管理咨询师们捕鲸术的揭露,还是对《基业长青》、《从优秀到卓越》这样的畅销经典的犀利批判,都让人在会心一笑的同时暗暗反思,自己是不是早已经在人云亦云中放弃了思考,让自己的头脑成为了“大师”们的跑马场。 能有这样深刻的洞察力和令人信服的逻辑分析能力,我想这是与作者的哲学专业背景分不开的。哲学,这门看似与普通人遥不可及,与很多专业工作技能没有直接联系的古老学问,当它被应用到实际中时,再一次证明了自己的巨大能量。这让人想到了周国平先生在一篇文章中所讲的故事,古希腊的哲学家泰勒斯,忙于思考哲学而被一些势力小人嘲笑不会赚钱。泰勒斯精于天象,预测到来年橄榄将大丰收,于是提前租用了当地所有的榨油机,大赚了一笔,哲学家的智慧得到了证明。《管理咨询的神话》一书中,作者对科学管理,人本管理,战略管理和管理大师的理论等四个问题逐一展开分析,由作者在咨询工作中的实际经历引出故事,在故事中回顾经典理论的诞生历程与历史影响,然后当头一棒,指出人们奉若神明的管理理论,或者其本质定义含糊不清,或者研究方法缺乏科学规范,或者数据有造假嫌疑,或者结论存在局限性……这不禁让读者惊呼,原来经典竟可能是由谎言写就。还是我们的祖先所言甚是,“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没有什么学问和道理在不经思考和选择的前提下就能被当做真理。而慎思明辨的方法,非哲学莫属。 跳出管理咨询这个话题,作者的精神同样值得学习——不迷信权威,敢于用事实和思考挑战权威,这正是创新精神。今天我们常常讨论创新的话题,如果说中国相比欧美仍然缺乏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教育方法对此负有很大的责任。中国教育注重学习和重复,想想我们上小学时抄了无数遍的生词和乘法口诀表、中学时做的大量练习题就能体会到这一点,而太多重复练习除了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传统美德外,对创新能力的培养并无好处。反之,欧美教育是提倡提问和质疑的教育,注重学生的参与,所以欧美学生也许在基础教育阶段不占上风,到了实际工作中需要发挥创造力的时候,便远远地将中国学生落在了身后。体制难以立刻改变,而我们的个人习惯却可以有意识的培养。当一名大师、一个学说、一本巨著人人都说好或不好的时候,我们是潜意识里被大众观点所左右,还是根据事物的客观规律审慎分析,得出自己的结论,这是值得反思的问题。 好了,回到本书的主题,管理学固然存在种种问题,世界却仍然需要优秀的管理者。作者对此并不悲观,他在书的末尾总结道,“简言之,优秀的管理者非常了解自身和我们周围的世界,他懂得如何让这个世界变得更加美好。”以这个标准来不断自我检验和修炼,相信真正优秀的管理者会变得更加优秀。

Published: 28 Jan 2011

两本钱学森传记的比较阅读

  前段时间读了两个版本的钱学森先生传记,一本是中国青年出版社胡士弘版的《钱学森》,另一本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出版社祁淑英、魏根发版的《脊梁——著名科学家钱学森》。读完两本传记,我对钱学森先生的人生历程有了更多了解,除了被科学家精神和风范深深折服外,也从中汲取了些许人生体验与方法论。

  比较两本传记,我更喜欢《脊梁》。胡士弘版《钱学森》的人物传记写法我不太喜欢,它更像是政治宣传式的人物特写,缺少丰富的细节和多角度的描写。这种写法往往先假定某种思想、某个人是绝对正确和完美的,再展开论述,这种不容置疑性让人厌恶。它本质上是以下级为上级立传的角度来写,而非站在独立的位置上忠实记录——作家的伟大之处也许应该就体现在他能超越所处的时代,这种写法显然离这个要求太远了。即使是为公认的伟大人物立传,也不能只写好的一面,把人物塑造成完美无缺,忽视人物的个性缺陷和成长历程,《钱学森》一书就有这样的倾向。真正的自信不需要掩盖缺点,真实记录不仅不会影响读者对人物的感情,反而是人人都有的不完美让人更像一个人,而不是一个符号,这样也能给读者更多启发。

  《脊梁》一书的特点在于对历史细节、人物心理的把握和对人生的思索。从这本传记中,读者能感受到钱学森先生的人生成长历程,他和父母、夫人深厚的感情,他在人生关键时刻的处境,他在科学工作之外的志趣……例如,在描写钱学森的童年教育时,书中写到:

  “父母亲的精心培育以及他们在日常生活中高尚的举止,都使钱学森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悟性很强的钱学森,在父母的引导下,少年时代使显露出与众不同的品格。在他的身上,使人看到父亲钱均夫的正直、敏感,同时也看到了母亲童兰娟的聪颖、善良。他的心地,像是一片没有任何污染的净土,一切都是那样的自然,纯朴,透明,鲜亮。”

  从这样的描写中我们可以明白家庭教育对人成才的关键作用:家庭作为人的第一所学校塑造了人的品质。钱学森先生也不例外,他的性格形成可以从父母身上找到原因。

  又如,在写钱先生的爱好古典音乐时,书中写到:

  ”音乐哲学家,当然是通过他的音乐作品引导人们去窥视一个独特的深层的世界。从这个意义上讲,贝多芬不仅是一般意义上的哲学家,而是广义上的文化哲学家。’贝多芬的最大成就,就是让音符述说哲学,解释哲学,使音乐成为最富于哲学性质的艺术。贝多芬总是用音符寓意托情,启迪人类灵性,感发人类道德和良心。’钱学森夫妇称贝多芬是人类文化艺术史上创造最高层次艺术品的英雄。”

  这样的文字可以看出钱学森夫妇对音乐的深刻理解,我们也能从中感受到科学和艺术相辅相成的关系。

  本书的另一个特点是对名人名言和古语的适当运用,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例如,

  “‘桃李无言,下自成蹊’的古训,使得他的心绪变得非常平静。这样,他的案头,一年四季,鲜花常开不败,他著书立说的激情,也恒久不衰。“   ”古人曾经说过,亲履艰险者知真情,备经险阻者达物伪。经过炼狱的煎熬,钱学森在刚直、豁达的性格中,更增添了几许坚韧。“

  读了这两本钱学森传记和另外几篇钱学森先生写的文章,感到他的经历和品格是值得年轻人借鉴学习的。在同龄人普遍浮躁的当下,回头看看那些老人的人生,一定能给我们以启示。

Published: 28 Jan 2011